以前的紅旗路
車水馬龍
文/寧翔
70年代以前,全國很多城市的街道叫“解放路、建設路、人民路、新華路、紅旗路”等。株洲市的紅旗路就是其中之一,它的得名源于“株洲人民高舉紅旗建設新中華”之意。
最初設計分段與現在的分段不同
據株洲市第一任市長吳占魁《株洲建市初期的工作回憶》中記載,50年代初,國家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,株洲成為全國8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。1954年國家8個部委派員來到株洲,進行實地勘測,以確定株洲市第一次城市規劃的建設大計。他們從國家建委為株洲所作的多個發展規劃方案中,選定了其中的第八規劃方案。這個粗線條的第八規劃方案,是根據當時老大哥蘇聯專家的構想而制定的。
紅旗路在粗線條的第八規劃方案最初設計分段與現在分段不同,當時的紅旗路,規劃是不經過市區的,經由五里墩一田心荷花至易家灣。這樣,凡經株洲的車輛可以不路經市中心,以減少市區交通壓力。但由于種種原因,這一規劃未能實現。
現紅旗路分三段修建,是指先修中段紅旗中路,后修北段,再修南段,均以城市主干道標準建設。紅旗中路,自紅旗廣場起經白石港紅旗橋至田心東門,路幅寬50米,三塊板結構。紅旗北路,自田心東門至田心北門,路幅寬為12米,一塊板,兩段共長6579米。這兩段路“停停打打”修了6年多,方完成路基。紅旗南路,1989年開工,它是與320國道相結合的道路,其路幅寬窄不等,靠紅旗廣場一段為50米寬,稍遠定為20米寬,靠近白關鎮路幅為12米。
需要指出的是,紅旗路其實有兩條,上面所述的為新紅旗路,其標準符合城市主干道。1994年版《株洲市志》記載,一條是1970年所修的老紅旗路,路幅寬5.5米,標準極低,為戰備路,后基本作廢。
據1983年編《株洲市地名錄》記載,紅旗路,系株洲市新修的主干道。南起栗塘,北至田心北門。全長11.5公里,寬34米。分紅旗南路、紅旗中路和紅旗北路三段。此路系株洲市南北走向的主干線之一,亦為溝通長沙、湘潭至醴陵、江西方面的交通要道。
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
“我記得我來的時候就有了這條紅旗路,現在的紅旗路是天翻地覆的變化,變化居然這么大,我特意找出當年的照片來回想了一番,自己也驚訝,這條路的變化真是太大了……”在紅旗路“建寧驛站”,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陳秀芬,背靠圖書角由衷地感慨。今年67歲的陳秀芬,是紅旗中路紅旗一村居民。在她的記憶里,未修建紅旗路前,這里是窄窄的路、低矮的民房和大片未開發的“爛地”。
隨著紅旗路開發建設的不斷深入,紅旗路一日千里,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。
談起以前的紅旗路,陳秀芬記得,當時紅旗路附近很少有商店,“路兩邊沒有路燈,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,從家里走到紅旗廣場我都不敢”。紅旗廣場能買到的東西不多,很長一段時間,陳秀芬都要跑到中心廣場那邊去購物逛街。那時紅旗路上的公交線路只有19路和6路兩條。對口單位來人到株洲考察,單位附近只有紅南飯店能接待,找不到一個像樣點的入住酒店。周邊最高的建筑,是湖南有色金屬職工大學院內一棟高約10層的白色樓房,其次是二公司的房子。這些樓房都建在小山坡上。
2008年后,紅旗路機動車道、自行車道和人行道之間用樹木、花草隔起來,面貌逐漸變得靚麗,頗具現代城市道路的味道。
為城市的變化和自己的進步自豪
現在的紅旗路路面拓寬了,石板路變成混凝土瀝青路。道路上人來車往,川流不息。原先低矮的瓦房、茅草房不見蹤影,被高樓大廈所替代,街道兩邊燈火璀璨,大潤發、東方時代廣場、紅旗廣場、銀泰財富廣場等大型商業體一個接一個,拔地而起的希爾頓歡朋酒店成了最高建筑。一個個集精品住宅、商業、娛樂、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,猶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。
“嶄新的玻璃鋼樹池格柵,配上綻放的茶花球,不禁讓人眼前一亮。花壇換‘新裝’后,好看多了!”陳秀芬說,“我看到了紅旗路上的巨變,我也在紅旗路上成長,我為城市的變化和自己的進步自豪!”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